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港陆证券
6月27日至7月2日,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瓷韵“薪”传·醴窑寻迹社会实践团深入“中国瓷都”——湖南省醴陵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历史为核心方式,聚焦王立新、丁小妮、陈利三位传承人,开启非遗探寻之旅。
走进醴陵沩山窑“王大德生”瓷号,一块清代木质牌匾呈现在眼前,“王大德生”四个字历经岁月,显得古朴又厚重。醴陵沩山窑“王大德生”瓷号第四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立新,向队员们讲述着醴陵沩山窑作为陶瓷发源地的厚重历史,分享自己求学过程中领悟的技艺精髓,以及“乾隆老八家”之一王大德生号为皇室烧制御瓷的珍贵往事。“釉下五彩是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课题,”王立新语重心长地说,“既要传承古法港陆证券,更要不断创新。”他坚定地表示,必须培养新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绝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技艺失传。
实践团采访陈利老师。单位供图
在陈扬龙窑工作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利向实践团深情讲述着家族技艺的传承故事。“‘薄施淡染’技法凝聚了父亲毕生的心血,作为第四代传人,我不仅要守护这门技艺,更要让它焕发新的生命力。”她自豪地介绍道:“我们通过创新采用三十余次分层晕染工艺,将传统技法推向极致,使釉下五彩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通透质感。”如今,陈扬龙窑正持续以创新思维推动非遗发展,运用“云平台”技术打造数字化博物馆,让传统工艺触达更多观众,让醴陵釉下五彩瓷以更时尚、更亲民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12岁跟着外公学白描时,只当他是个瓷厂老艺人。”丁窑第四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丁小妮回忆道。直到发现外公丁华汉的手稿,才知道他是新中国恢复釉下五彩的四元老之一。如今,她创立的“丁窑”品牌将传统兰草元素设计成情侣杯、车载挂饰,“老手艺不能端着,要闯进年轻人的生活圈”,她手持3D打印的文创模型解释道。她创新的“没骨人物”用墨线勾勒人物,烧制后形成色块层次,给传统陶瓷艺术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正如她所言:“醴瓷之美生于‘择一事从一生’的坚守,但要让老手艺活在当下。”丁小妮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欢醴陵陶瓷文化,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展。
“这次口述历史采集让我们收获颇丰。”实践团队长王朵朵表示港陆证券,“每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讲述都是一部活态的醴陵陶瓷发展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就像一场接力赛,新时代需要像王立新老师、陈利老师、丁小妮老师这样的人坚持和创新,也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这段醴陵之行,不仅让队员们领略了釉下五彩瓷的艺术魅力,更让他们读懂了非遗传承背后的文化担当。(王朵朵 牛巧慧)
天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