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记者 龙昱丹 实习记者 陈伊葭)7月17日报道“都市圈里访三苏 地方志里续文脉”。7月16日,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5周年之际,15位衣袂翩翩的“蓉城红领巾小史官”从成都方志馆出发龙辉优配,前往眉山三苏祠研学参观。当一双双稚嫩小手推开千年大门,成都都市圈地方志部门联动,首次开展跨区域协同育人行动。
从成都方志馆出发
千年苏祠迎来“小史官”
“三苏祠建于什么时候?”“苏轼是什么时候离开眉山老家的?”车行80公里,随着窗外楼群逐渐远去,成都方志馆讲解员杨柳向“小史官”们提出问题。带着疑问,“小史官”们叩开了三苏祠的大门,千年祠堂首次迎来“蓉城红领巾小史官”。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祠,地处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也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纪念祠堂。祠内保存有16处古建筑,整体布局呈“三分水,两分竹,祠在水中央”的特色,为西蜀园林的典范。
花木葳蕤龙辉优配,红墙黛瓦,雕梁画栋,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
“眉州文脉,流长源远,坤维上腴,江山无限……今我来祭,心香一瓣,幸甚眉山,以祀永远……”在礼仪老师指导下,“小史官”们来到飨殿前,效仿宋代礼仪,整冠、肃立、献花、诵《祭三苏文》,向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敬献心香。“小史官”陈艺鑫感慨:“‘小史官’们对着三苏一一祭拜行礼,这种场面十分庄重严肃,让我印象深刻。”
沉浸感受三苏家风
把课堂搬进成都都市圈
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均有很高成就。词作方面,苏轼开创豪放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并称“宋四家”。林语堂评价苏东坡为“快乐的天才”,这位“天才”是如何养成的呢?
拜谒结束,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讲解员带领“小史官”一起参观三苏祠,以“苏轼是怎样炼成的”为主线,串联起三苏的生平、家风与家国情怀,“小史官”们边看边学、边走边记。
龙辉优配
苏宅老井旁,孩子们轮番取桶中水洗手,以沾“文气”;
“苏宅丹荔”前,大家齐声诵读“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感受着穿越千年的友谊。
穿廊过榭,“小史官”们聆听着程夫人教导儿子学习廉吏范滂,心怀正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故事,感受着“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三苏家风。
东坡扇面绘风骨
成眉史志部门跨区协调育人
下午时分,孩子们体验“东坡画扇”。惠崇春江晚景图、雪中梅花图、三苏祠简笔图……一幅幅稚嫩却生动的画面跃然纸上,一笔一画间,孩子们体会着苏东坡爱民如子情感。扇面未干,已有“小史官”把作品举起,请老师拍照。
“我今天画的是苏轼写的诗《惠崇春江晚景》,画中有两三枝桃花,还有几只正在江里戏水的鸭子,和旁边一丛丛的翠竹。”“小史官”王钰涵绘出了苏轼笔下“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生动场景。
“举办本次活动挺有意义的,小朋友在参观的同时能够学到很多中国的文化,对他以后的学习和成长能够很起到一定的帮助。”“小史官”张艺勋的家长赞扬了本次活动。“小史官”李墨的家长也认为,“这次活动真的很棒,不止孩子收获满满,我也学到了很多。”
此次活动由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主办,是成都都市圈史志领域首次跨区域联合举办的少先队员研学活动。
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宣教科工作人员苏炫力在接受采访时谈到:“首先我们非常欢迎成都的小朋友来到三苏祠学习参观,有机会也希望眉山的青少年能去到成都交流学习。这几年成眉同城化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史志部门联合举办这次活动,进一步拉紧了成眉的文化纽带,很有意义。”
“‘育人’是地方志的重要职责,2025年恰逢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五周年,我们首次组织‘小史官’踏访三苏故里,叩拜先贤,对话历史,感受以三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点燃孩子们心中的文化火种,滋养他们的文化自信。”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联动德眉资地方志机构在成都都市圈组织开展更多的方志文化活动,擦亮‘蓉城红领巾小史官’品牌,弘扬中华文明,传承巴蜀文脉。”
【原创版权龙辉优配,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天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